昨夜,全球华人都在为你送别。今早,听闻你逝前含笑,甚好…

中国,浙江,海宁。


1924年3月10日,海宁县袁花镇,一个五进的大宅子里,诞生了一个男孩。父亲取名:查良镛。


多年后,他拆开名字中的“镛”字作为笔名:金庸。

查良镛从小就爱读书,尤其爱读武侠小说,从《七侠五义》读到《小五义》,从还珠楼主的《蜀山剑侠传》读到白羽的《十二金钱镖》…


这孩子,有些多愁善感。据说,在读《三国演义》时,看到诸葛亮五丈原归天,他就再也读不下去了,流了不少眼泪。

1937年8月13日,淞沪会战爆发。

家乡变成战场,正在嘉兴中学读书的查良镛,在校长带领下,走上流亡之路。

校长和20多位老师,领着一帮12-15岁的学生,每个人只有一条棉被,几件换洗衣物,日行50里。


走不动了,就唱支歌;饿了,就吃几个山芋充饥;累了,就把稻草往地上一铺,倒头就睡

经过两个月长途跋涉,几经周折,他们来到了丽水碧湖镇。此时,13岁的查良镛才得知,母亲和弟弟在战乱中病逝...


多年以后,金庸回忆这段经历时说:我的家庭本来相当富裕,但房子给日军烧了,母亲和我最亲爱的小弟弟都死在战争中…我此后一生都不再害怕吃苦…经过这样大的苦难,哪还有什么更可怕的事?

1947年6月,年轻的查良镛来到上海,加入了上海《大公报》。几个月后,报社希望他去香港《大公报》工作…


为此,他给父亲和女友各写了一封信,征求意见。父亲的回信是:男儿志在四方,港馆初创,正阅历之机会。


女友在信中写道:如果你去一个短时期,我答应的。假使时间很长,我不肯!

报社领导则对他说:先去半年再说!


带着“呆半年就回来”的期待,带着对陌生香港的种种猜测,他登上了飞往香港的飞机。


查良镛没想到,此行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。

到达香港机场时,报馆派来接他的人没有遇到。他身上一分钱港币都没有,只好找同机的朋友借了10块钱港币。


人生地不熟,空空两手,惶惶不安…多年之后,回忆初到香港这一幕,他写下了“南来白手少年行”的诗句。

此时的香港,面积只有上海的1/5,却有100多万人口,房子低矮,经济落后,生活也不舒适…


从繁华的上海到破破烂烂的香港,查良镛初时颇有些不习惯,但没过多久,他就喜欢上了这座务实的城市…

1954年,香港发生一场轰动一时的武术比赛。


太极派和白鹤派因门派之争,两位掌门人相约在澳门摆擂台,签生死状,比武定输赢。


这场比武,现在还能网上查到视频资料。两位掌门人打得极其难看,跟泼妇厮打,地痞斗殴,没什么区别。


但是,在当时的香港,这场比武相当火爆,创造了很多十万加,也导致报纸发行量激增…

有好事者灵机一动,在报纸上刊登武侠小说连载,招揽读者,增加发行量。


在报社领导的半逼半求之下,查良镛写下了他人生中第一部武侠小说:《书剑恩仇录》


他把“镛”字拆成了两半,作为笔名:金庸。


从此,江湖上知道“查良镛”的人寥寥无几,但“金庸”的名号,却无人不知。

此时,查良镛已经来港8年,虽然他很喜欢香港的生活,但故乡、旧友、战争、丧母之痛…种种记忆,萦绕心头…


他决定写一个发生在江南的故事,有家乡的“海宁潮”,国仇家恨,政治阴谋,英雄美人…甚至,书中儒雅的陈家洛,都颇有些表哥徐志摩的影子…

此后,他接连写出《碧血剑》和《射雕英雄传》,成为香港人人皆知的武侠小说家…


从这两部小说中,我们能看到当时查良镛的内心世界:厌恶战争,热爱生命。

在《射雕英雄传》中,他写了这样一个片段:


郭靖对成吉思汗说:人死之后,葬在地下,占得多少土地?

 

成吉思汗一怔,马鞭打个圈,道:那也不过这般大小。

 

郭靖道:那你杀这么多人,流这么多血,占这么多国土,到头来又有何用?

 

成吉思汗默然不语...

1959年,36岁的查良镛在香港创业,他办了一份报纸,取“光明正大”之意,定名为:《明报》


为了拉动《明报》销量,他在自己的报纸上连载了《神雕侠侣》《倚天屠龙记》《天龙八部》《连城诀》《侠客行》《笑傲江湖》…


在此期间,他经历香港几大报社之间的笔战,涉入政治纷争,上过“暗杀名单”,遭受死亡威胁,甚至收到了邮包炸弹,警方就在他家门口引爆了那枚炸弹…

也正是在这艰难的几十年间,查良镛看尽了世态炎凉,也尝尽了人间甘苦,他把《明报》办成了香港第一大报,写下了十五本武侠小说…


用倪匡的话说就是: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,都知道他的名字。


几代中国人,都会背这样一副对联: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。

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,始于书剑飘零,终于逐鹿问鼎;始于乾隆的少不更事,终于康熙的老谋深算;始于红花会,终于天地会;始于天山,终于鹿鼎山;始于残缺的英雄,终于完美的流氓;始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忧郁,终于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强自宽解;始于书剑,终于鹿鼎;始以江山,终以天下…(引用自傅国涌先生著《金庸传》)


这十五部武侠小说,似乎也纪录了金庸本人的心路历程,从天真到成熟,从浪漫到真实,从陈家洛到韦小宝…

有趣的是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,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禁书…


当时,流传着这样一个问答题:


邓小平和蒋经国的共同读物是什么?


答案是:金庸小说。

早在1973年,邓小平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小说,爱不释手。


1981年7月18日,金庸来到人民大会堂,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。邓小平对他说: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。你的小说我读过…

傅国涌先生在《金庸传》中写道: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,年轻时读外文专业,书房里摆满外文经典,但他很少受西方文化影响,终其一生,他都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,他的小说、政论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,他身上有很深的大中国情结…


金庸自己也说过:我看的英文书很多,也喜欢法国、意大利…但中国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有如血管中流淌的血,永远分不开的。

对于中国和中国人,金庸有很深刻的认知…


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:中国人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,深知人性的弱点,因而善于利用别人的贪婪、虚荣、骄傲、好色、愤怒等七情六欲。但另一方面,我们重视温情、家庭、亲情、友谊,人与人之间少走极端,不爱打官司,不喜欢做到无法转圜的地步。“仁义礼孝”等道德观念深入人心,尽管大家未必能做到,但都知道是好事,认为理应如此。


这是我看过的,对中国人最真实,也是最深情的描述。

正因为此,他书中的人物,无论是儒雅风流的陈家洛,侠之大者的郭靖,豪气干云的萧峰,潇洒自如的令狐冲,狡黠油滑的韦小宝…


都是中国人的某个侧面。

无论你喜不喜欢金庸,你都必须承认,他是20世纪及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之一,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,被改编成电影、电视剧、音乐、游戏、漫画,影响了至少几亿中国人。


2005年,金庸80多岁高龄,仍然远赴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一周听两次课,一次两小时,从不缺课…

2018年10月30日,金庸去世,享年94岁。据香港的陶杰先生描述,老人家在与亲友视频对话时,听着听着,含笑而逝…


在我的朋友圈里,至少有七八个人掉了眼泪,几十个人在说青春消逝了,更多的人则写下了第一次读金庸小说的情景…

我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,读完全套金庸小说。


那个年代,没有微信公众号,世界名著我又看不进去,是一本本金庸小说带我游遍名山大川,使我明白何为是非曲直,更让我知道何为“侠义”…

我的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,或多或少受到了郭靖、令狐冲、段誉、乔峰、张无忌、韦小宝…的影响。

我相信,对于60、70、80后三代中国人来说,都有与我相似的金庸情结,难免会难过伤感,既是为金庸,也是为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…


时光流逝,如白驹过隙,即便是侠士,也有魂归天国的一天。


但是,江湖上,将永远流传他的故事。

相关电影→ {news:keywords}
***51无敌电影网免费看最新最全VIP电影电视剧,福利电影,耽美电影,美女写真等,点击进去***

百度搜索; 360搜索; 搜狗搜索;

评论加载中..

随机推送文章